【评论】握紧接力棒 跑出新速度 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工大(科院)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05通讯员:齐轩平出处:宣传部(新闻中心)供稿审核人:闫勇责任编辑:王炯垚访问量:1241

立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7月5日,校(院)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准把握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立足校(院)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从“全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谋划实效举措,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科技强国建设伟大号召,迈出以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步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省委书记林武指出,山东要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科技创新必须“打头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是党和国家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更是每一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者必须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艰巨责任。历史和现实的接力棒,都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校(院)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全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挺膺担当、躬身入局,深度融入国家和全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以服务体现价值、以贡献赢得支持,握紧“接力棒”、跑出“新速度”,蓄力起步、明确方向、提速稳跑、加速超越,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工大(科院)力量。


跑出新速度,蓄力起步是基础。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越是目标宏伟,越要提高战略思维、坚持长远眼光;越是任务艰巨,越要打牢发展基础、夯实事业根基。近年来,校(院)立足“四个面向”,坚持“立地顶天”,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牵头建设国家级平台1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70余个,打造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出台支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数字强省等实施方案,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教力量。坚持做“有用的科研”,聚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及装备创新成果打破了国外对于高平均功率、高能量清洗用激光技术的垄断,纳米生物传感器产业化项目实现了传感器标准化制造,气凝胶超级绝热材料产业化项目打造了山东首家专业气凝胶材料生产线等,填补了一系列国内省内空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30余项,牵头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年科研经费突破12亿元,与40多个地方政府和100多个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服务支撑能力和重大创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是最大优势”,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勇攀高峰的结果,更是我们进一步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厚重基础和坚实底气。


跑出新速度,明确方向是根本。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创新是“必选项”,会创新才是“金钥匙”。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只知闭门造车而不知社会需求,只限单打独斗而非团队作战,势必会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准发力方向,没有把握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洞察科技发展大势,深刻审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系统提出“八个坚持”的重要经验,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领会“八个坚持”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找准科技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既要精准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要紧跟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又要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明确校(院)“有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进一步找准坐标定位、明确发力空间、锚定任务重点、完善创新体系,真正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产出重大成果,切实把科技创新比较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全面胜势。


跑出新速度,提速稳跑是核心。秉纲而目自张,执本则末自从。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才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锐意突破,用好校(院)科技、教育双轮驱动体制优势,瞄准未来领域超前布局、聚焦重点领域靶向发力、立足特色领域积厚成势,持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全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进有价值的产出,持续深化科研改革、理顺组织体系、优化科研范式,全面夯实基础研究根基,不断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学布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协同配合,力争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产业优化升级。要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实施“一学科一产业、一学部(学院)一链主、一团队一项目”,扎实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加大与地方、企业、大院大所等战略合作与联合攻关,力争解决一批产业中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要全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活力,源自良好的创新生态。良好的科研组织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是营造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要坚持“破四维”与“立新标”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和服务保障,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构建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贡献为导向又兼顾公平的分类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不断深化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等制度改革,拓宽人才成长发展渠道,切实营造宽松公平、人心思上、活力充沛的干事创业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校(院)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跑出新速度,加速超越是关键。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任何伟大的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科技创新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性,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创新人才正是教育的重要产出、科技的关键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落实是夯实发展成效的根本保证。要坚持“赢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都需要人才来支撑和实现。我们要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健全人才引培留用机制,坚持“引就引高层次、育就要见成效”,切实从科研最前沿、实践第一线发现和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扎实推进青年卓越人才培育计划,持续深化对青年创新人才的托举培养,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化激发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活力。要坚持“赢在学科”。学科专业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更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我们要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抓手,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发挥科教协同育人优势,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构建以计算学科、轻工学科等龙头学科为牵引的雁阵式学科建设格局,全面打造多学科培养、项目制训练、多元化评价的育人体系,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坚持“赢在暑假”。莫向光阴惰寸功。这个暑假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校(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时段,又是总结梳理上半年工作进展、谋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的关键节点;既是学习充电、提升本领、潜心研究的黄金时期,又是深化校地校企沟通交流、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时机。当前,校(院)正处在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身进位的关键阶段,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态势,我们要抢抓暑假有利时机,只争朝夕、加压奋进、狠抓落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唯星必摘、唯旗必夺、唯分必争、事争一流,加快推进全年任务指标落地见效,奋力推动校(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实现宏伟蓝图,科技有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教育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沉甸甸的接力棒蕴含着峥嵘岁月凝聚的时代伟力,新征程跑出属于“工大(科院)”的新速度更要靠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为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挺膺使命担当、作出应有贡献。

工大要闻

    Baidu
    map